血小板品質影響 PRP 療效:MPV 與 IPF 在膝關節炎治療中的關鍵角色

血小板品質影響 PRP 療效:
MPV 與 IPF 在膝關節炎治療中的關鍵角色

作者: 廖偉成醫師

超越數量,追求品質:PRP 治療膝關節炎的新關鍵

高濃度血小板血漿(Platelet-Rich Plasma, PRP)已成為治療膝關節炎的熱門選項,它利用患者自身的血液,濃縮其中的血小板來促進組織修復、緩解疼痛。然而,許多患者與醫師不免困惑:為什麼 PRP 的效果時好時壞?有時明顯改善,有時卻與生理食鹽水無異。

本文將整合多篇關鍵研究,帶你深入認識兩個重要指標:
平均血小板體積(MPV)與非成熟血小板比例(IPF),揭示它們如何重塑 PRP 在膝關節炎治療中的未來。

第一部分:臨床證據告訴我們什麼?

第一部分:臨床證據告訴我們什麼?

證據一:血小板「越大」,止痛效果越好 (MPV)

2023 年印度研究發現,PRP 中平均血小板體積 (MPV) 越高,患者疼痛改善越顯著,而血小板總數則無關。這證實了「大小」比「數量」重要。

證據二:「年輕」血小板預測療效 (IPF)

日本研究顯示,患者血液中非成熟血小板比例 (IPF) 越高,PRP 治療效果越佳。IPF 成為預測療效的有力指標。

高 IPF% 患者療效顯著提升

高 IPF% 患者達到顯著改善的機率是低 IPF% 患者的 1.89 倍。

證據一:血小板「越大」,止痛效果越好(MPV)

2023 年印度學者 Kothari 等人發現,PRP 中血小板的 MPV 越高,患者在六個月後的疼痛改善越顯著。該研究亦指出,血小板「總數」與疼痛緩解無明顯相關,首度以臨床數據證實,PRP 的療效與「血小板大小」密切相關。

證據二:「年輕」血小板預測療效(IPF)

日本順天堂大學 Uchino 團隊則發現,患者周邊血中 IPF 越高,PRP 注射後的疼痛改善也越明顯。IPF 可反映骨髓製造年輕血小板的能力,預示療效潛力,成為預測治療反應的有力指標。

整合觀點:品質才是一切核心

MPV 和 IPF 分別從血小板的「外觀大小」與「生理年齡」指向同一結論:血小板的「生物活性」決定了其修復能力,遠勝於單純的數量。

第二部分:為什麼「高品質」血小板更有效?

第二部分:為什麼「高品質」血小板更有效?

根據德國學者研究,體積大、年輕的血小板如同裝備精良的「特種部隊」,其修復潛能遠超一般血小板:

📦

更豐富的生長因子

🔋

更強的能量代謝

🧬

更佳的即時反應

📡

更靈敏的標靶定位

🔗

更強的作用穩定性

根據德國學者 Handtke & Thiele 的研究,體積大、年輕的血小板擁有:

  • 更豐富的生長因子(α 顆粒)
  • 更強的能量代謝能力(粒線體)
  • 更佳的即時反應能力(RNA、核糖體合成蛋白)
  • 更靈敏的標靶定位(表面受體)
  • 更強的作用穩定性(凝血與結合功能)

換句話說,這類血小板就像裝備精良、作戰效率高的「特種部隊」,其修復潛能遠優於「一般部隊」。

第三部分:真實世界中,還有哪些影響因素?

2025 年日本 Saita 團隊分析超過 2000 名接受 PRP 的膝關節炎患者資料,提供關鍵發現:

第三部分:真實世界中,還有哪些影響因素?

關鍵一:宿主條件影響治療預後

日本大規模真實世界數據顯示,患者自身條件是影響療效的重要因素。

關鍵二:PRP 中白血球比例很重要

嗜中性球比例越高,效果越差。理想的 PRP 應為「低白血球 (LP-PRP)」,以避免加重發炎。

關鍵一:宿主條件影響治療預後

過去,我們常將問題歸咎於製備方法不一,但越來越多研究指出,問題核心可能不在製程,而在評估標準。傳統觀念偏重「血小板數量」,但近期證據反映,「血小板品質」才是決定治療成效的關鍵。

  • KL 分級:KL 4 級退化患者反應顯著較差。
  • 年齡與 BMI:年長與體重過重者療效有限,可能與系統性發炎與修復能力下降有關。

關鍵二:PRP 中白血球比例也很重要

研究發現,PRP 中嗜中性球比例越高,反而與治療效果越差相關。嗜中性球可能加重發炎反應,削弱血小板的修復效應,顯示低白血球(LP-PRP)製備策略更具臨床價值。

第四部分:臨床實踐建議

第四部分:臨床實踐建議

1. 治療前評估

納入 MPV/IPF 檢測,精準判讀 KL 分級,優先選擇年輕、正常 BMI、KL 1-3 級的患者。

2. 製備過程優化

選擇能濾除嗜中性球的 LP-PRP 系統,並保留 buffy coat 下層的大血小板。

3. 治療後追蹤

以 MPV/IPF 作為品質與預後評估依據,並在臨床報告中標準化記錄相關指標。

治療前評估:

  • 執行血液常規檢查,納入 MPV、IPF 檢測。
  • 精準判讀影像,對 KL 4 級患者應慎重評估適應症。
  • 優先建議於年輕、BMI 正常、KL 1–3 級患者進行。

製備過程優化:

  • 選擇能濾除嗜中性球的 LP-PRP 系統。
  • 抽取時保留 buffy coat 下層的大血小板區域,不可僅取淡黃色上層。

治療後追蹤:

  • 以 MPV/IPF 作為治療品質與預後的評估依據。
  • 臨床報告應標準化記錄:包含 MPV、IPF、白血球分類等指標。

結語:從「計數」邁向「效能」的轉變

PRP 的關鍵不再是「血小板有多少」,而是「血小板有多好」。成功的 PRP 療法,來自高品質的製劑(高 MPV、高 IPF、低嗜中性球)、合適的患者條件與精確的操作策略。這場思維轉變將使 PRP 從憑經驗操作的藝術,邁向具科學根據的精準療法,真正釋放其治療膝關節退化的潛力。PRP 治療的標準化評估工具,透過精準化的客製療法,醫師將更能有效掌握 PRP 在膝關節炎治療上的真實效益。

  1. Kothari RK, et al. (2023). Role of Mean Platelet Volume in Platelet-Rich Plasma Based Treatment Therapy of Knee Osteoarthritis. J Clin Diagn Res.
  2. Uchino S, et al. (2021). The Immature Platelet Fraction Affects the Efficacy of Platelet-Rich Plasma Therapy for Knee Osteoarthritis. Regenerative Therapy.
  3. Saita Y, et al. (2025). Platelet-Rich Plasma Therapy for Knee Osteoarthritis: Insights from Real-World Clinical Data in Japan. Regenerative Therapy.
  4. Handtke S, Thiele T. (2021). Large and Small Platelets—(When) Do They Differ? J Thromb Haemost.